在东亚杯上,中国男足为何会在对阵日本的三场比赛中惜败,这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。许多人直言不讳地指出,国足现有的能力就是这样,他们已经竭尽所能,没办法再提高了!别妄想有太大改变,毕竟实力差距摆在那里。自从吴曦时代起,国家队的心态就偏离了轨道,这不是事实吗?如今这些球员参加国家队就像是在完成任务。若不参赛,一旦被曝光,足协就会率先对他们进行网络攻击,看看当年王治郅的事情就明白了。因此,他们的目标变成了减少失误,满场游走,这正是现在国足球员心态的真实写照。其实,里皮执教时期的状态还有些好转。
最理想的状态是中超联赛停摆,各省成立类似苏超的地方联赛,选拔愿意为国争光的好球员。否则,留在国家队的分明是些敷衍了事、怯懦受伤的“无魂”角色。我实在搞不懂中国球员的足球观念,世界上无论哪个球员能穿上国家队的球衣都是光荣的事情,他们应当竭尽全力去拼搏。然而现在却变成了一种应付的态度。若这种心态不改,何必继续踢球?如今中国足球的球员、俱乐部和联赛根本不能称得上职业,最多不过是运动场上的娱乐圈。球员就像演员,俱乐部仿佛经纪公司,联赛则像是一部在拍摄的影视剧,至于谁是导演,谁是编剧,各位可以自行对号入座!
从多个角度来看,派中超的替补球员参加东亚杯其实合理。如果国足在18强赛晋级世预赛亚洲区附加赛,东亚杯就可以适当轮换主力,以保护核心球员,同时测试替补的深度。如果未能晋级,以“选拔队”的形式参赛,征召年轻球员,不仅能为未来培养人才,还能减轻对俱乐部的压力,降低主力的体能消耗,让年轻球员积累大赛经验。当然,这也存在着战绩压力和战术磨合不足等潜在风险,因此阶段性使用替补虽然是合理策略,但必须明确目标,确保各方形成协同。
在这些比赛中,输球即使是输球,也并不全然是某个人的错,技术的差距才是主要原因。无论比赛性质如何,只要穿上国字号的球衣,就代表着整个国家,而与教练是否能转正毫无关系。如果不重视比赛的意义,那这样的比赛又有什么价值呢?职业球员的基本素养都有所欠缺,能力不足可以理解,但态度如此,中国男足始终难以有出色表现,这也就不足为奇了。中国足球的成功受多种因素影响,如国际赛事表现不佳、青训体系薄弱、职业联赛泡沫、政策的不确定性和腐败等,短时间内在国际大赛中实现突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然而,如果系统性改革能够得到推进,或许到2030年后能够稳定进入世界杯淘汰赛阶段;与此同时,女足的近几场比赛表现亮眼,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,若能够持续投入,到2030年前也有望冲击世界杯四强。
感谢大家对我的关注,创作路上的陪伴让我倍感珍惜,我会继续加油的!